科学研究

科研团队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团队 > 

聚合物乳液科研团队

发布时间:2013-10-18      来源:      阅读次数:

一、研究方向

聚合物乳液科研团队现有技术人员11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高级实验师1人。本团队长期致力于聚合物乳液、功能性聚合物、纳米(功能)微球、嵌段(接枝)和超支化(树形)聚合物、含氟硅聚合物、医用高分子、高分子水凝胶、高分子分离膜、自修复高分子、催化高分子、涂料、胶粘剂等领域的科研工作和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的教学工作。近年来,先后承担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及创新群体项目、校企合作横向项目多项。在Advanced Materials、 Biomateirals、Macromolecule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B、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Nanoscale、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500 余篇,出版学术专著 2 部,获国家发明专利百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多项。研制开发新产品10个,并已转让多家企业生产,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团队成员 

徐祖顺,教授、团队负责人。是湖北大学琴园学者特聘教授,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湖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998年获得浙江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学位。研究领域包括乳液聚合和乳液聚合物,功能聚合物,嵌段和接枝共聚物,超支化聚合物和树枝状大分子,氟硅氧烷聚合物,功能纳米球,涂料和粘合剂。近年来,领导了多项国家级,省级和部级研究项目。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 300 余篇,出版专著2本,获得授权专利十多项。并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多项成果应用于生产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Email: zushunxu@hubu.edu.cn


易昌凤,硕士,教授。1997年获得湖北大学材料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微波辐射聚合、乳液聚合、功能性聚合物、超支化聚合物、胶黏剂、涂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和参加教育部、湖北省科技厅、湖北省教育厅、武汉市科技局自然科学基金和重点攻关项目多项。近年来在Colloids and Polymer Scienc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A: Polymer Chemistry 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7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

Email: changfengyi63@yahoo.com.cn



杨婷婷,博士,教授。20073月获湖北大学化学生物学博士学位和湖北大学材料科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进入湖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任教。2015年作为访问学者加入了昆士兰大学的Andrew Whittaker教授团队半年。目前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含氟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功能化;特别是针对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几何形状及立体构型的多孔中空硅材料的精确合成及其应用研究。

Email: ytt_ytt@sina.com



严微,湖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利物浦大学访问学者、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微纳米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创新与战略发展精准医疗中心青年委员、湖北省临床肿瘤学会转化医学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武汉大学大型仪器专项评审专家;承担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课题、装备发展部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研究项目;在Advanced MaterialsNanoscaleGreen Chem.J. Mater. Chem. B等国内外知名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1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受邀在The 5th International Biomaterials SymposiumPost -A3 meeting China-Japan Biopolymer Symposium at Hibikino、第十届国际艾滋病临床影像学会议、第十一届全国高聚物分子与结构表征学术研讨会等多个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报告;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同时拥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主要研究领域为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应用。

Email: willieyancn2003@foxmail.com


高庆,高级实验师。2007年获得武汉科技大学材料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水溶性高分子反相乳液聚合、两性聚丙烯酰胺高效水处理剂、混凝土减水剂及油田压裂稠化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先后承担及参与国家863高新计划、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及横向项目多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张全元,博士,副教授,湖北省省级计划人才计划20091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2年先后在新加坡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美国Georgia Southern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1月任职于湖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主要研究兴趣包括高强度水凝胶、分离膜材料、人工眼角膜、自清洁水性涂料等方面的研究。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多项。

Email: qyzhang142918@hotmail.com



姚丽,湖北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山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12年7月至今,任职于湖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承担《高分子物理》、《高分子物理实验》、《高分子材料》等课程教学任务,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微损伤自愈合,含氟乳液聚合、有机无机杂化纳米复合材料等方面。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多项。

Email: yaoli_2015@163.com



陈天有,湖北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4年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随后在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8年至今任职湖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功能化聚合物纳米颗粒的制备与应用。

E-mail: tianyou.chen@hubu.edu.cn




范闻19849月出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8年毕业于湖北大学获得化学生物学专业(国家理科基地班)理学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湖北大学获得材料学专业工学硕士学位,导师:徐祖顺教授;201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得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导师:武利民教授;2016年至2018年在复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95月至今在湖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2020年入选湖北省省级人才计划

近年来主要从事胶体与界面材料的相关研究工作,主要的研究成果包括:生物相容性单分散壳聚糖纳米粒子的制备、红细胞膜表面负载壳聚糖纳米粒子作为潜在的长循环药物载体、油水界面离心法制备晶体结构可控的二氧化硅胶体晶体薄膜、油水界面组装具有超分辨率光学显微成像能力的二氧化钛固体浸没透镜、硅油两步脱水法制备尺寸可控的二氧化钛半球型透镜、具有智能反光特性的逆反射结构色聚合物薄膜的制备与应用等。已在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 (2篇)、Colloids and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2篇,其中1篇为ESI高被引论文,被引660余次)、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Scientific Reports和Journal of Inorganic Materials杂志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文章7篇,目前共被引900余次。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杂志的两项工作被新华社、人民网、中国科学报、Live Science、Materials Today、Next Big Future、Phys.org、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和Science Daily等国内外多家媒体撰文报道,并入选Altmetric国际影响力Top 5%论文。攻读博士学位和从事博士后研究的期间,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重点专项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是进一步探索胶体与界面自组装技术在纳米光学材料上的制备和应用,以及油水界面仿生材料在癌症的治疗和预防上的应用研究。

E-mail: fanwen@hubu.edu.cn


胡伟康,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北省省级人才项目获得者。

教育背景:华中科技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 博士后;中山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 工学博士;武汉大学 化学基地班 理学学士

研究兴趣:生物医用高分子、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纳米医用材料;聚焦诱导活性生物材料在软-硬组织工程中的精准设计与应用:a. 皮肤创面材料的研发与产业转化;b. 3D打印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类器官组织及其应用研究;c. 光-热响应纳米医用材料及生物学调控机制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以骨干身份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深圳市可持续发展专项若干项。

学术兼职:中国生物材料学会 会员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会员

E-mail: huwkang@hubu.edu.cn



李庆,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优秀创新创业导师。2012年毕业于湖北大学获得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工学学士学位;2018年毕业于湖北大学获得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导师:徐祖顺教授;2018年至2022年在广西民族大学工作,期间在广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并于2022年8月调动至湖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至今。

近年来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二维COFs、MOFs材料的构筑及在能源和环境催化领域的应用研究;超支化聚酰亚胺、聚酰亚胺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理化性能以及在低介电、紫外遮蔽等领域的应用研究。目前,主持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广西教育厅项目、功能材料绿色制备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广西先进结构材料与碳中和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和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各1项。指导学生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国家级及省部级奖项10余项;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2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Trends in Biotechnology、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Nanoscale、Applied Surface Science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140,总引用次数800余次,ESI高被引论文3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余项。

E-mail: liqing@hubu.edu.cn


三、研究成果

  1. 生物医学成像

 

Biomaterials, 2018, 161: 1-10.

J. Mater. Chem. B, 2017, 5: 1108-1116.


2. 环境友好型涂料

Ind. Eng. Chem. Res., 2017, 43: 56.

Surf CoatTechnol, 2017, 309:1045.


3. 高性能聚合物

Macromol. Mater. Eng., 2017, 1700407.

Appl. Surf. Sci., 2018, 427: 437-450.

J. Mater. Sci., 2017, 52:5283.   


四、承担科研项目(部分)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5730392016-2019),T1 MRI/荧光/CT成像三功能造影剂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2730582013-2016),Fe3O4/含稀土共聚物磁性荧光纳米胶粒的制备及其多模式成像应用

3.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子课题(2013AA0323022013-2016),基于聚偏氟乙烯和氟硅树脂的新型含氟涂料研制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09730272010-2012),稀土/聚合物杂化荧光单分散纳米粒子的可控制备及生物探针应用研究

5.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子课题(2010-2012),氟石膏无害化处置与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减水剂的开发

6.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子课题(2010-2012),全氟辛烷磺酸及其盐替代品开发技术应用于新型织物三防处理剂

7.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子课题(2008BAC32B032008-201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与削减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18020352019-2021),非均相Cu/TEMPO催化体系的可控制备及其催化醇氧化的研究

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15030592016-2018),微胶囊共混法构筑自修复型超疏水涂层

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13030472014-2016),高折射水凝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人工角膜植入上的应用

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10030252011-2013),高折射水凝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人工角膜植入上的应用

12.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200942081100022009-2012),生物医用稀土/聚合物杂化荧光单分散纳米粒子的可控制备

13. 湖北省科技厅创新群体项目(2010CDA0772010-2012),憎水耐老化、隔热保温建筑乳胶涂料的研究与开发

14. 湖北省科技厅创新群体项目(2006ABC0122006-2008),单分散微球及有序周期性材料制备的研究

15. 湖北省科技厅青年杰出人才基金项目(2004ABB0032004-2006),有序周期性材料制备技术及应用的研究

16. 湖北省教育厅创新团队项目(2005-2007),功能性纳米微球及新型聚合物乳液材料制备技术的研究,被评为优秀


五、学术论文(部分)

1. Yang Z, He WS, Zheng HY, Wei JL, Liu P, Zhu W, Lin LP, Zhang L, Yi CF, Xu ZS, One-pot synthesis of albumin-gadolinium stabilized polypyrrole nanotheranostic agent f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guided photothermal therapy. Biomaterials, 2018, 161, 1-10

2. Zhang BB, Yan W, Zhu YJ, Yang WT, Le WJ, Chen BD, Zhu RR, Cheng LM, Nanomaterials in neural-stem-cell-mediated regenerative medicine: imaging and treatment of neurological diseases. Adv Mater, 2018, 1705694

3. Li Q , Liao GF, Zhang SL, Pang L, Tong H, Zhao WZ, Xu ZS, Effect of adjustable molecular chain structure and pure silica zeolite nanoparticles on thermal, mechanical, dielectric, UV-shielding and hydrophobic properties of fluorinated copolyimide composites. Appl Surf Sci, 2018, 427, 437-450

4. Liu YN, Zhang C, Liu H, Li YB, Xu ZS, Li L, Whittaker A, Controllable synthesis of 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 UCNPs@MIL-PEG for pH-responsive drug delivery and potential up-conversion luminescence/magnetic resonance dual-mode imaging. J Alloy Comp, 2018, 749, 939-947

5. Liu Z, Pang L, Li Q, Zhang S, Li J, Tong H, Xu ZS,  Yi C F, Hydrophilic porous polyimide/β-cyclodextrin composite membranes with enhanced gas separation performance and low dielectric constant. High Perform Polym, 2018, 30, 446-455

6. Liu P, Zheng H, Yang Z, Ba L, Zhu W, Lin LP, Xiong YX, Xu ZS, Ren JH,Facile preparation of versatile gadolinium-chelated protein nanocomposite for T1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guided photodynamic and photothermal synergetic therapy. J Mater Chem B, 2018, 6, 1688-1698

7. Li Q, Liao G, Tian J, Xu ZS, Preparation of novel fluorinated copolyimide/amine-functionalized sepia eumelanin nanocomposites with enhanced mechanical, thermal, and UV-shielding properties. Macromol Mate Eng, 2018, 303, 1700407

8. Zhu W, Liu Y, Yang Z, Zhang L, Xiao LJ, Liu P, Wang J, Yi CF, Xu ZS, Ren JH, Albumin/sulfonamide stabilized iron porphyrin metal organic framework nanocomposites: targeting tumor hypoxia by carbonic anhydrase IX inhibition and T1-T2 dual mode MRI guided photodynamic/photothermal therapy. J Mater Chem B, 2018, 6, 265-276

9. Liao GF, Li Q, Zhao WZ, Pang QH, Gao HY, Xu ZS, In-situ construction of novel silver nanoparticle decorated polymeric spheres as highly active and stable catalysts for reduction of methylene blue dye. Appl Catalysis A, 2018, 549, 102-111

10. Fan JX, Zheng DW, Rong L, Zhu JY, Hong Sheng, Li Cao, Xu ZS, Cheng SX, Zhang XZ, Targeting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metal organic network nano-complexes for preventing tumor metastasis. Biomaterials, 2017, 139, 116-126

11. Zhu W, Liang S, Wang J, Yang Z, Zhang L, Yuan TM, Xu ZS, Xu HB, Li PH, Europium-phenolic network coated BaGdF5 nanocomposites for tri-modal computed tomography/magnetic resonance/luminescence imaging. J Mater Sci Mater Med, 2017, 28, 74-82

12. Xiao LJ, Deng M, Zeng WG, Zhang BX, Xu ZS, Yi CF, Liao GF, Novel robust superhydrophobic coating with self-cleaning properties in air and oil based on rare earth metal oxide. Ind Eng Chem Res, 2017, 56, 12354-12361

13. Yang Z, Ren JH, Ye ZL, Zhu W, Xiao LJ, Zhang L , He QY, Xu ZS, Xu HB, Bio-inspired synthesis of PEGylated polypyrrole@polydopamine nanocomposites as theranostic agents for T-1-weighted MR imaging guided photothermal therapy. J Mater Chem B, 2017, 5, 1108-1116

14. Zeng WG, Chen J, Yang H, Deng LD, Liao GF, Xu ZS, Robust coating with superhydrophobic and self-cleaning properties in either air or oil based on natural zeolite. Surf Coat Technol, 2017, 309, 1045-1051

15. Liao GF, Chen J, Zeng WG, Yu CH, Yi CF, Xu ZS, Facile preparation of uniform nanocomposite spheres with loading silver nanoparticles on polystyrene-methyl acrylic acid spheres for catalytic reduction of 4-nitrophenol. J Phys Chem C, 2016, 120, 25935-25944

16. Zhang L , Liu RQ, Peng H, Li PH, Xu ZS, Whittaker AK, The evolution of gadolinium based contrast agents: from single-modality to multi-modality. Nanoscale, 2016, 8, 10491-10510

17. Wang X , Tu MQ, Yan K, Li PH, Pang L, Gong Y, Li L, Liu RQ, Xu ZS, Xu HB, Trifunctional polymeric nanocomposites incorporated with Fe3O4/iodine-containing rare earth complex for computed X-ray tomography, magnetic resonance, and optical imaging. ACS Appl Mater Inter, 2015, 7, 24523-24532

18. Zheng DW, Lei Q, Chen S, Qiu WX, Liu MY, Chen X, Ding YX, Li PH, Zhang QY, Xu ZS, Supermolecular theranostic capsules for pH-sensitiv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multi-responsive drug delivery. J Mater Chem B, 2015, 3, 8499-8507

19. Yan K, Li H, Li PH, Zhu HE, Shen J, Yi CF, Wu SL, Yeung KWK, Xu ZS, Xu HB, Self-assembled magnetic fluorescent polymeric micelles for magnetic resonance and optical imaging. Biomaterials, 2014, 35, 344-355


六、 授权发明专利(部分)

1. 一种蛋白稳定的聚吡咯功能纳米粒子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CN201710815505.7

2. 一种双模式磁共振引导光热诊疗剂的制备方法,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CN201710694674.X

3. 一种耐热抗紫外线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CN201710555325.X

4. 一种T1MRI成像引导下的光动治疗剂制备方法,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CN201710598438.8

5. 一种pH/温度敏感型复合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CN201710579249.6

6. 一种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方法和应用,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CN201710573427.4

7. 一种聚丙烯酸改性电气石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CN201710556018.3

8. 一种聚酰亚胺/改性天然黑色素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CN201710541314.6

9. 一种热可逆自修复聚氨酯酰亚胺膜及其制备方法,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CN201611159022.8

10. 一种以聚酰胺酸为亲水扩链剂的水性聚氨酯乳液及其制备方法,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CN201611111232.X

11. 一种聚氨酯自清洁涂料及其制备方法,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CN2016109030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