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导读
北京理工大学赵杰亮教授、北京工业大学王毅教授受邀来访讲学 | |
发布时间:2025-04-17 来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阅读次数: | |
4月15日,应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邀请,北京理工大学赵杰亮教授与北京工业大学王毅教授来访我校,并于当日下午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三楼报告厅,分别为学院师生带来精彩学术报告。报告由院长郭志光教授主持,众多相关教师及研究生到场聆听。 赵杰亮教授以“空天飞行器仿生变体头锥研究”为题展开报告。他指出,空天飞行器高速穿越大气层时,头锥面临极端复杂且恶劣的气动环境,传统固定构型头锥无法满足飞行器不同飞行阶段的性能需求。赵教授团队创新地将仿生学理念融入变体头锥设计,通过观察自然界能随环境变化调整形态的生物获取灵感。研究成果应用前景广阔,在军事领域,可提升空天侦察飞行器侦察范围与突防能力;民用航天方面,有助于降低航天运输成本,提高航天器可重复使用性能。 图1赵杰亮教授报告 王毅教授作了题为“生物摩擦界面水分子行为调控与临床应用”的报告。他提到,生物摩擦界面广泛存在于人体关节、管腔等部位,水分子行为对摩擦、润滑影响关键,深入理解及调控水分子行为是生物摩擦学领域的重要突破方向。王毅教授团队通过先进材料表面修饰技术,精准改变界面亲疏水性,调控水分子吸附与排列方式。在人工关节置换等临床应用中,基于该技术的新型关节材料可减少关节磨损、降低炎症反应,提高人工关节使用寿命与患者生活质量。 图2 王毅教授报告 此次学术报告,两位教授通过前沿理论与生动实例,分别展现了空天飞行器仿生变体头锥研究及生物摩擦界面水分子行为调控研究的巨大潜力,激发了师生在相关跨学科领域的创新热情,为后续学术研究与科技创新注入新活力。 图3 会场座无虚席 赵杰亮,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理工大学特立青年学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机械动力学专委会理事,国际仿生工程学会青年委员,《空间电子技术》青年编委。在ACS Appl. Mater. Inter.、Aerosp. Sci. Technol.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授权专利20余项。研究成果得到科技日报、中国军网、英国每日邮报等数百家媒体报道。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青年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青年项目、国防科技创新特区基金、航天科学技术基金、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科研项目。 王毅,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能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河北大学临床医学院外聘博士生导师。2020年6月于清华大学机械系获得博士学位(期间曾赴美国Johns Hopkins University联合培养),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于清华大学机械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出站后以高端人才-优秀人才岗位引进至北京工业大学工作至今。以第三完成人获得了2023年北京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及2023年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近五年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Research、Nano Letters、Friction、TribologyInternational等SCI顶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10篇、封面论文3篇,研究成果得到了包括科学网、人民网等在内的上百家权威媒体的重点报道,公开或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2项。以负责人或参研单位负责人身份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青年项目、河北省自然基金-优秀青年项目、河北省临床医学优秀人才项目、博士后面上项目,以及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担任摩擦学顶刊Friction青年编委,多次受邀在国内学术会议作主题报告并获优秀口头报告5次。 |